西半球爭睹日全食 西伯利亞千人讚嘆
2008/08/02 12:24
(路透俄羅斯新西伯利亞1日電)
陰影劃過俄羅斯全境,讓從全世界各地湧入新西伯利亞(NOVOSIBIRSK)的天文迷大感興奮,他們都是為了一睹罕見的日全食。
這個天文奇景是因月球行經太陽和地球之間而形成,從加拿大開始上演,
然後到格陵蘭(Greenland),再於格林威治時間10點過後在西伯利亞出現。
日全食最後在中國境內落幕,有些人認為這是下週將開幕的北京奧運不祥之兆。
新西伯利亞剛好直接在月球運行軌道正下方,
因此有數千人遠從加拿大、美國來此,帶著驚嘆與興奮看,看著天色隨著日全食的進展從白天變黑夜。
此刻西伯利亞市陷入一陣詭異的寂靜,鳥停止鳴叫,一陣怪異強風捲過人群,氣溫驟降,所有人帶著疑惑看著這一幕。
日全蝕登場 加、俄、中可見
2008/08/02 09:01
平均18個月才會出現一次的日全蝕8月1日登場,不過這次日全蝕,
只有在加拿大、俄國和中國等緯度較高的地區才能看到,
台灣民眾只能透過網路,一窺日全蝕的全貌。
紅通通的太陽,被月球遮去耀眼的光芒,只剩下圓弧型的一道光線,
等到月球逐漸偏離,太陽才又慢慢露出即將西下的餘暉,這是8月1日出現在美歐和亞洲的日全蝕景象。
這次日全蝕,從加拿大開始經過俄國中部,最後在中國西部結束,俄國還有新人辦完結婚手續後,趕到戶外去看日全蝕。
天文迷更是不放過這次日全蝕,俄國第3大城新西伯利亞,據估計就湧入至少1萬名遊客,全城的旅館,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被訂滿。
中國是這次日全蝕最晚登場的國家,根據北京天文台表示,這次日全蝕在中國最好的觀測地點,是在新疆哈密,整個日全蝕的時間,大約是1分56秒。
這次日全蝕是自2006年3月以來,第一次日全蝕,雖然日全蝕出現的地區不多,但天文迷和機構架設網頁,讓不在日全蝕帶的民眾,也可以上網觀看這項天文奇景。(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什麼是日全蝕
當在環繞地球的軌道運行的月球穿過太陽圓面,月球的影子掃過地球表面之時,發生日蝕。
日光不能穿透本影,即影子的中心部分。
對於本影內的地球上的觀測者,太陽圓面完全被月球遮蓋。這樣的日蝕稱為日全蝕。
由於本影與地球的截面很狹窄,只能在一個很窄的區域內,即全蝕帶,才能觀測到日全蝕。
天體之間的相對運動,使影錐在地球表面上迅速地移動;因此全蝕只能持續很短一段時間,在地球的任何地方也不會超過8分鐘。
[日蝕現象會週期性的發生,此週期為 18 年又 11.3 天(如果在這段時期中有五個閏年,就成為 18 年又 10.3 天),
這個周期即稱為“沙羅周期”,“沙羅”的原意本就是重複的意思。
http://www.encyclopedia.com.tw/q9.htm
每年所發生的日月蝕次數,一般為四次,最少兩次(皆是日蝕),最多是七次(日蝕5,月蝕2,或日蝕4,月蝕3)。
每18年間日蝕41次月蝕29次。日蝕只能見於地球某處,月蝕則是全球可見,整個地球日蝕多於月蝕;就地方而言月蝕多於日蝕。]
對於位於半影以內,即月影的外圍部分的觀測者,月球的圓面只有一部分投影在太陽圓面上。這就是日偏蝕。
因為地球繞日公轉在一條橢圓軌道上,在一年間,日地距離稍有變化。
與之類似,月球的軌道也是橢圓形的,在一個月內,月球圓面的視大小也有某種程度的變化。
如果一次日蝕發生在日地距離最近,而月地距離最遠時﹐月球將不能完全地遮蓋上日面,還露出一圈太陽在月球圓面周圍。這種形式的日蝕,稱為環蝕。
日蝕在一年中發生2∼4次。在罕見的年份可能出現更多次,例如在1935年共有5次日蝕。
日偏蝕提供的有天文價值的信息較少,但日全蝕卻能貢獻更多有關色球和日冕的本原的知識。
日冕是太陽大氣的稀薄的外層,通常它總是湮沒在發光的太陽表面(光球)的奪目光芒之中。
在日全蝕時,月球起的作用有如地球大氣之外的一塊屏幕,它隔斷了直接來自光球的光線,
致使天空的輝光大大地減弱,太陽外圍較暗的部分從而得見。
日蝕觀測的天文價值近些年來已有所減小,主要是發明日冕儀的結果。
這種儀器能人為地屏蔽住光球,從而使科研人員能夠無需等待發生日蝕而主導地研究色球和日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