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氧(三原子氧)是大氣有氧氣(雙原子氧)存在後才有的,其生成是透過下面的過程形成的。先是雙原子氧被強烈的太陽紫外線輻射解離而成單原子氧,而後單原子氧再和雙原子氧結合而成臭氧。強烈的紫外線強度及適當的氧含量是必要條件,可是單原子也很容易和和另一個單原子氧再結合,而恢復成雙原子氧,所以是一種微妙的平衡過程。其基本過程如下面的化學方程式所示:





一部分超紫外線的能量被用來解離 O2 → O +O ,在這個高度,由於密度很低,O 一旦形成,
就會以永久形式存在。但到了較低層大氣的密度增加, O形成後會和另一個O 結合而還原為 O2,
或和O2 結合成 O3。

於是由80公里左右開始,臭氧的量快速的往下增加,同時太陽的紫外線輻射強度也逐漸衰減,
一直到離地面25公里處臭氣的分子個數密度達最大
再往下,由於紫外線輻射強度已所剩無幾,O3 的密度迅速減少。
因此大約自20公里至80公里的空間又稱為臭氧層。臭氧是紫外線的強烈吸收體,
所以在有臭氧的空間就因臭氧的吸收紫外線輻射而加熱,加熱率和臭氧的密度及紫外線強度的乘積成正比,故在50公里處溫度最高,是為平流層頂的成因。

因此平流層頂以下溫度往下持續遞減是很自然的事;
一直到溫室效應發生作用,使得靠近地面的溫度變高(較靠近長波輻射源),
離地面的距離越大則溫度越低,於是有對流層頂的形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杜奇教室 的頭像
    杜奇教室

    地科延伸學習的Blog

    杜奇教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