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根據板塊學說,很容易讓我們了解,台灣的地震為何那麼頻繁。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會處,這兩個板塊每年大約以七、八公分的速度,相互碰撞。其碰撞的接觸位置在東部的花蓮至台東地區,台東縱谷被認為是該兩板塊的縫合帶。此兩板塊除碰撞作用外,在台灣東北部及南部分別有向北與向東的板塊隱沒作用。由於這兩板塊的碰撞與隱沒,台灣地區的地層承受著大地應力,使得地層容易變形進而斷裂錯動引發地震,因此地震相當頻繁激烈。以世界地震帶的分布而言,台灣地震區屬於最大,也是最活躍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介於日本和菲律賓之間。

根據台灣地震分佈資料(圖),顯示台灣東部從蘭嶼以北經台東、花蓮到宜蘭,包括陸上及近海地區淺源地震相當頻繁,其中以花蓮至宜蘭一段尤其活躍。在台灣本島則以雪山山脈、阿里山山脈、西部的嘉南平原及中苗地區較為活躍。而深源地震多數發生在台灣東北部的陸上及海域,有些則發生在台灣東南海域。

o14.JPG (30445 bytes)
圖:台灣地震分布圖(1990-1998年)

我們可以將台灣的地震區分為東北部地震帶、東部地震帶及西部地震帶(圖)。


o15.JPG (18271 bytes)
圖:台灣地震區可分為:東北部地震帶、東部地震帶及西部地震帶。


東北地震帶包括北緯24度以北,東經121.5度以東的地區。這個地震帶的震源依深度可分為二類,一是接近地面20公里以內的淺源地震,另一則是構成北緯24度逐漸向北傾斜加深的班尼奧夫帶(Benioff zone),其震源深度可達300公里。這些地震應是由於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於台灣東北部及琉球群島之下所引起的(圖)。


o16.JPG (24522 bytes)
圖:台灣地震震源剖面圖


東部地震帶包括北緯24度以南,台東縱谷東側及台東至而鵝鑾鼻海岸以東的地區。此地震帶震源深度大都在50公里以內,為淺源地震,地震成因可能是由於菲律賓海板塊不停向西北方向移動,但是因為被台灣島所阻擋而使其西部邊緣地帶受到激烈應力作用所引起的。在台灣東南海域地區,有深度約達180公里的地震發生,這些地震的成因,由於資料不是十分充足,目前無法具體的推斷。

西部地震帶包括東經121.5度以及台東縱谷以西的台灣本島,及其西南附近的海域地區。本地震帶大部分震源深度約在35公里以內的地殼中,為淺源地震,過去曾有多次大地震斷層露出地面,這地區地震一般認為是因為地殼受到菲律賓海板塊不停擠壓的效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杜奇教室 的頭像
    杜奇教室

    地科延伸學習的Blog

    杜奇教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