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的地形特色

  台灣由於地質背景關係,地形特色頗具特色,例如高山深谷為本島最明顯的地貌,構造地形如盆地及谷地者頗為為發育,河流階地也到處都是。由於侵蝕作用盛行山崩地變現象也十分普遍海岸地形表現升降顯著,火山地形在本島及澎湖所見均各異其趣。
 

 台北盆地

  面積約243平方公里,為台灣目前最大的盆地其北方是大屯火山區,西側是林口台地,東南側是丘陵和山地,盆地形狀略成一三角形台北盆地西北側為金山斷層(新莊斷層)及崁角斷層,東南側為台北斷層,此等斷層在局部地區地形上可見明顯斷崖層台北盆地形成之初係因地質構造上的原因,使區域下陷為一大片低窪地區,經此一地區之河流上游均匯集於此而後出海後來大屯火山之噴發流水經堵塞而成湖泊,而後火山物不斷提郾加上湖泊不斷侵蝕穿透使得區域乾凅。
  台北盆地內的主要溪流分別為來自東、南與西南之基隆河新店溪與大漢溪等會流成淡水河而於關渡附近出海這種溪流曲流程度很重,河流沉積作用比侵蝕作用強,形成堆積現象,使一度繁華的萬華港口因河沙淤積而不復使用台北盆地地質。台北盆地因地下水的大量抽耶,地下水位逐漸降低;同時因建築物不斷增加,地層之荷重愈來愈大,使盆地內未固結之泥沙逐漸壓密,因此導致地盤下陷的現象。自民國44年開始,即發現有下陷現象,最大陷量達26公分/年。經管制地下水之抽取後,地盤之下陷現象已逐趨緩和。下沉最厲害的地方,位於盆地的中心帶,也就是基盤頂部最深的新莊、蘆洲、五股一帶。

  根據1978年王執明先生等之研究,盆地內第三紀基盤以上之未固結沉積物,可約略分之三層,由下而上,稱之為新莊層、景美層、及松山層。新莊層僅分佈於盆地之西部,係不整合覆於第三紀基盤之上,下部以藍灰色之泥層為主,岩質鬆軟。本層偶夾灰色之砂層或礫石層。景美層大部份由砂、礫石所組成,於景美一帶最厚,其分佈最廣,普松山層主要由鬆軟未固結泥砂互層組成。

  台北盆地為一構造盆地,此盆地主要由台灣西北部麓山帶內幾條大逆層衝斷層間之逆斷塊陷落而成。造成此盆地之逆衝斷層包括新莊東北東。此外,更有造成此盆地之兩組正斷層,它們的走向都呈東北或東北東。此外,更有造成此盆地之兩組正斷層,其中一組之走向為東北至東北東,另一組之走向為北北西。

根據研究,台北盆地之成因與歷史如下:

(一)新莊、崁腳、及台北逆掩斷層發生後,今日應為丘陵地帶。
(二)林口地區為當時之海濱、礫石、砂等演海沉積開始推積於斷層崖下。古新店溪泰山一帶入海,是為林口層 沉積層。
(三)山腳斷層發生,東南方之台北盆地沉陷,古新店溪出海口受阻,淹沒泰山、新莊一帶,是為新莊層沉積時期。
(四)台北地區逐漸受古新店溪侵蝕,沿斷層崖及山邊發生順向河。
(五)新店溪於景美一帶形成沖積扇,是為景美層沉積期。
(六)河流向源侵蝕,襲奪基隆河,河床沉積覆蓋土林高地及華江高地,台北盆地受沉積物覆蓋,大部地區趨近平坦。
(七)海水面相對上昇,台北地區被海水淹沒成鹹水湖,與海相連。
(八)海面相對下降,湖水自關渡排出,形成今日台北盆地之地形。
 

台中盆地

 
  台中盆地位於台中豐原至南投名間之間,北界為大甲溪,南界是濁水溪,東以中寮丘陸為界,西以大肚台地與八卦山台地為界。盆地南北長約4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14公里,面積約為400平方公里,盆地內地勢中部最低,向北、向南漸高。以構造言之,盆地東側以車籠埔斷層為界限,西側及北側均與隆起台地為界。盆地本身是一個向下凹曲之地塊,四周大小溪流攜帶泥砂進入盆地而構成油積層,此等溪流主要有大肚溪、大里溪、筏子溪、頭汴坑溪、貓羅溪及平林溪等。
  台中盆地一般亦認為係一構造盆地,可能由其東緣之車籠埔斷層構成。此斷層為西部台灣主要構造線,斷層之活動除造成台中盆地外,並使大肚、八卦山等紅土礫石台地成為向東傾斜之傾動地塊。

台中盆地的地質

  台中盆地位於台灣西部麓山帶之西側,介大甲溪與濁水溪之間,東以東籠埔逆斷層為界,西與平緩開闊的大肚山與八卦山背斜為鄰。台中盆地也是一個構造盆地,為台灣西部晚新生代沉積盆地的一部份。台中盆地上部由未固結之礫石、泥砂、黏土等構成,與下部基盤之接觸情形及厚度不明。

  台中盆地之發育,自中新世經上新世以迄更新世,其間地沉積由西向東逐漸增厚。尤其自上更新世台灣島發生主要的造山運動以來,由於來自東方的擠壓力增強,乃使車寵埔逆層東側地塊加緊其向西推擠及向上逆衝,迫使台中分地產生向下撓曲現象,因此盆地加速下降,而盆地中心逐漸西移。復於晚更新世發生上昇運動,逐漸形成今日之台中盆地。
 

 

埔里盆地群

 
埔里盆地群為大小十幾個山間盆地之總稱,位於台灣島中央部份,總面積約73.4平方公里。
埔里盆地群北至南緣距離約30公里,作北北東~南南西排列,概與本島主要地質構造線平行。埔里盆地及魚池地面積較大,其中前者若以標高380至500公尺作為盆地的範圍,面積約42平方公里,盆地內多為現代沖積層。階地在盆地西南部頗為發達,最高者高出河床達80至100公尺。至於魚池盆地,拔海高度在600公尺至700公尺間,其面積約為21平方公里,出露地層多為現代沖積層,露出之基盤岩層均受赭土化作用(laterization)。魚池盆地與其北之埔里盆地之連接處是高約700至800公尺之山嶺,漁池盆地高出埔里盆地之最低面約200公尺,但比南側相連之日月潭為低。日月潭地為蓄有發電水源之盆地,目前已利用為發電之月,盆地地面高度為723公尺,為埔里盆地群中拔海最高者。在日月潭盆地以南之諸小盆地如頭社與統櫃等,標高分別為640公尺與600公尺逐次降低。

埔里盆地群最初係由斷層與褶皺而產生之低窪盆地,其排列受主要地質構造之控制。其後各盆地又連續發生堆積、撓曲、侵蝕、回春等作用後而使山間湖泊先後宣洩乾涸,附近河流下切亦盛,最後造成目前盆地群之現貌。埔里盆地群之河流均係承接各該盆地四週諸溪流,然後分別流入烏溪與濁水溪。

 

埔里盆地群之地質

  埔里盆地群分佈於三紀亞變質岩區山地之埔里陷落區,大肚溪上游之北港溪與濁水溪中游中游流路之間。南北約30公里,之間有大小十數個山間盆地,大致呈北北東~南南西之排列,而其排列方向與地層之主要構造方向一致。

根據研究,埔里盆地也是構造盆地。埔里分地之地層由上而下如次:
 

沖積層以砂礫及黏土組成,構成低位盆地面。
台地礫層以紅土層與礫石層組成,構成高位盆地面。
頭嵙山統礫層
頭嵙山統黏土層
基盤古第三紀地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杜奇教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